kaiyun.com官网: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

来源:kaiyun.com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22 08:09:38

开云官方网址电脑版登录网页版:

  1792年9月26日(乾隆五十二年),一百七十多名英国人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启程,历时11个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中国北京。这是西欧国家首次正式派遣使团访问中国,英国政府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八十三岁寿辰,任命马戛尔尼伯爵为使者。表面上是为了祝寿,实则英国希望能够通过此行打开中国市场,顺便探查清朝的国力。

  然而,乾隆皇帝的反应出乎意料。他接见马戛尔尼一行后,立即严正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并命令他们尽快离开。在离去之前,乾隆还亲自回信给英王乔治三世。由此,第一次中英外交接触以失败告终。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他在1735年继位,享年89岁,实际执政时间长达63年。乾隆时代,清朝在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基础上,迎来了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达到高峰,版图扩展至最大,人口达到三亿一千万,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GDP占全球的20%,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许多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赞美道:“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是中国人的学生。”即使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看过《周易》和八卦后,也认为“二进制是世界最完美的逻辑语言”。这种对中国的崇拜影响了不少欧洲人士,乔治·马戛尔尼便是其中之一,他渴望亲自前往中国,领略中华文化。

  18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急需新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目光便投向了中国。然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广州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远远不足以满足英国日渐增长的贸易需求。1787年,英国派遣凯思·卡特前往中国进行外交谈判,但卡特途中病故。五年后,英国再次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乾隆寿辰之名,与清朝进行贸易谈判。

  这次使团阵容庞大,约有175人,这中间还包括80多位天文、数学、医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以及95名士兵,全程由海军护送,费用由东印度公司负担。使团准备了600箱礼物,包括精美的天文仪器、地球仪、书籍、军械、蒸汽机、织布机等,每一件礼物都经过用尽心思挑选,价值约1.3万英镑,意在展示英国的科技实力。

  使团乘坐的船只也不简单,包括装有64门大炮的“狮子号”炮舰以及1200吨的“印度斯坦”货船,还特地赠送了英国最大最先进的“君主号”军舰模型。显然,英国希望借此展示自己的海军强大,并以此向清朝传递强国形象。甚至还特别带了“迫击炮”和“榴弹炮”,以期让中国的官员感兴趣。但令他们失望的是,清朝的官员大多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文人,对这些西方武器并不感兴趣,反而觉得它们不过是些花哨的玩意儿。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出发,经过11个月的航行,终于于1793年7月1日抵达舟山。原本他们应在广州登陆,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选择了舟山。通过与清朝巡抚郭世勋的沟通,乾隆最终同意使团从舟山入境。最初,清朝官员认为他们是来庆祝皇帝寿辰的,因而热情接待,使团得到了许多款待和安排。使团从舟山沿海一带前进,途经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最终抵达天津,并顺利进入北京。

  然而,双方的外交礼节却出现了冲突。按照清朝的传统,皇帝至高无上,外国使者必须行朝贡礼,而马戛尔尼认为英国与清朝应是平等的主权国家,且此次访问的宗旨是庆寿,不应遵循中国的礼制。两国关于礼节的争执,最终使得会晤变得紧张。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做出了妥协,马戛尔尼使团最终同意在寿宴上行“三跪九叩”的礼,但双方的外交关系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9月14日,乾隆帝终于接见了马戛尔尼使团。当天清晨3点,马戛尔尼和随行人员身着礼服,穿越4公里的路程,直到天亮才到达宫殿。乾隆的宫殿内气氛奢华,上千名清朝官员和外国使者在等待皇帝。这是英国人第一次见识到清朝的早朝制度,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称,宫殿的富丽堂皇令他震惊,认为这与欧洲的宫廷无法相比。

  然而,当乾隆要求马戛尔尼行跪拜礼时,马戛尔尼拒绝了,只同意行单膝下跪礼。这一行为使乾隆大为恼怒。尽管双方在礼节问题上达成妥协,但外交气氛已经紧张,马戛尔尼所带来的礼物也未能得到乾隆的青睐。乾隆对礼物表示“并无奇巧”,并且对副使斯当东的儿子表示了兴趣,因为这个小孩会一些汉语,令皇帝感到亲切。

  使团的外交任务并未顺利完成。尽管马戛尔尼提出了一些希望清政府答应的要求,比如设立英国商行、享受免税政策、增设通商口岸等,但清政府一概拒绝,认为这些要求过于苛刻,甚至带有殖民性质。最终,谈判破裂,马戛尔尼被迫准备离开。

  在离开前,乾隆帝亲自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充满了自大和无知。他在信中表示,英国送来的礼物并不稀奇,清朝无需与外界通商,因为“天朝已无所不有”,并对英国提出的要求一概拒绝。他的态度显得极为傲慢,这也体现了当时清朝的自满和对外界变化的闭塞。

  然而,马戛尔尼并非毫无收获,他通过这次访问,看到了清朝的虚弱。尽管清朝的外表显得强大,但他观察到的清朝军队和装备远远落后于欧洲。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就像一艘庞大而腐朽的战舰,一旦失去有能力的指挥者,就会走向崩溃。

  的确,马戛尔尼的判断没有错。四十多年后,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和现代化武器,轻松打破了清朝的国门,中国进入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最初促成战争的,正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团的副使托马斯·斯当东。

  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闭关锁国的政策只会让国家暂时看起来强大,然而跟着时间的推移,若不与时俱进,就会陷入落后和被动的境地。唯有不停地改进革新、不断开放,才能保持国家的竞争力。

  直到今天,乾隆亲自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那封信,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成为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