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网址电脑版登录网页版:
初秋清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旧如旧的骑楼下,几位老人正悠闲品茶,谈论着家乡的新变。不远处的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内,一群海外归来的“侨后代”正仔细端详着那些记载先辈足迹的侨批档案,提笔写下新时代的“侨批”,与往昔不同的是,今日的侨批不再诉说漂泊苦旅,而是记录着家乡的新气象。
五年时光,足以让一座城市换新颜,也足以让一种文化传承升华。在汕头采访的日日夜夜里,羊城晚报记者也深刻地感受着这座华侨商埠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城市面貌,不变的是汕头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变的是发展格局,不变的是侨胞对家乡的深情。
据初步测算,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汕头全市接待游客45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7亿元。其中,包括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在内的小公园开埠区,是这场热辣滚烫文旅盛宴中的“顶流”。
如今,尽管国庆中秋假期已过,这里依旧游人如织,复古观光小火车仍一刻不停地叮当作响,满载游客穿梭在骑楼群中,骑楼外立面3D裸眼大屏上的潮汕百年时光也总让人发出声声惊叹。
一个小公园,半部华侨史。1860年汕头开埠后,小公园开埠区慢慢的变成为当时商船总泊之要汇、南粤商贸经济中心,是汕头“百载商埠、万国楼船”的历史见证。它独具一格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不仅承载着老汕头人的共同记忆,更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有限知名到火爆“出圈”,小公园的变化既是汕头积极凝聚全球潮人合力,奋力书写新时代“侨”文章的生动实践,也彰显着汕头在文化领域始终坚守尊重与传承的不变初心。
近年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堪称典范——当地在深入挖掘小公园的深厚底蕴和资源禀赋的同时,持续推动历史风貌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以“绣花功夫”留住城市记忆,实现了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与现代功能的融合,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去年“两大盛会”期间,汕头更是在32个国家和地区266个潮属社团、商会的2800名代表的见证下,推出了“番客街”项目。计划打造集青春时尚、文化消费、乡情联谊、红色研学、旅居办公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文旅集群,通过串联潮海关、开埠馆、侨批馆、老妈宫、中山纪念亭、西堤公园等主题场景,让百年老街从“有形”到“有魂”焕发新生。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蝶变,正是汕头这座城市蒸蒸日上的生动注脚。回首过去五年,汕头牢记殷殷嘱托,开启了新一轮发展的新征程,在经济、文化、民生、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实现了全方位的蝶变:海滨路东延全线拉通,汕头国际会展中心、白天鹅酒店拔地而起,汕汕高铁、粤东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城市的框架不断拉大,品质明显提升;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绿美汕头”建设成果斐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种变化在文化方面尤其突出——汕头通过持续加强潮汕文化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扬,深入挖掘潮汕美食、非遗、滨海美景、侨乡古迹等资源,打造“侨批出海”“潮菜出海”“潮剧出海”三大文化外宣品牌,创新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推动华裔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推出“华侨寻根文化线路”,用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润心促融,搭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桥梁。潮阳英歌亮相中非合作论坛,在德法两国掀起“英歌热”,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五年间,汕头城乡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变化的是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不变的是汕头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再到改革开放前沿……步入位于汕头市永平路与外马路的交汇处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百载商埠”的发展变迁、光荣与梦想在此徐徐展开。
开埠文化陈列馆作为小公园的地标之一,是汕头开埠历史的文化橱窗,也是汕头的一张文化名片。从2020年10月起,该馆举办“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汕头城市开放史展览”,包括第一部分“港口:坚船利炮下的开埠和通商口岸”,第二部分“城市:历史变迁中的发展与文化”,第三部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
正如历史所书,汕头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其发展也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1860年,汕头开埠后慢慢的变成为全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汕头港港口泊位一直在升级,开通覆盖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港口的外贸集装箱航线,通航和吞吐能力显著提升。
可以说,港口见证了汕头从百载商埠到新时代经济特区的跨越发展,淬炼出潮汕人民敢为人先、放眼世界的开拓精神,更成为这座城市实现陆海统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支点。
今年9月17日,总投资约114亿元的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真正开始启动建设,这是汕头港历史上顶级规模、功能最全的深水港口项目,将新建3个7万至10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泊位、7个通用泊位,这中间还包括3个专门服务海上风电产业的专用泊位。
与此同时,这项国家级重大工程还将真正的完成“铁路进港区”的蓝图,打通海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粤东、闽西南、赣东南地区的货物,可以更高效、更低成本地通过汕头港通达全球,极大地拓展了港口的经济腹地。
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填海造地,而是汕头向深蓝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这座百年商埠将海洋机遇牢牢攥在手中的一次战略性投资。它将极大提升汕头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能级,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经济区的联动发展,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注入强劲的“港口动力”。
事实上,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的建设,只是汕头持续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的生动缩影。近五年来,汕头认线”具体部署,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展现出蓬勃的现代化建设新气象——
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高大的风机在广澳湾外矗立成“海上森林”,成为驱动发展的绿色引擎;投资超40亿元的“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汇聚了全球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正朝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光华科技、西陇科学、万顺新材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正向绿色化、高端化集群跃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更是凭借汕头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国际海缆登陆站和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独特优势,以跨境数据服务和绿色算力开辟新赛道,吸引着全球的侨资侨智。作为最具辨识度的“两特”产业,纺织服装与玩具创意产业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内衣家居服产量和近七成的塑料玩具产量,如今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涵盖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一大”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亲爱的曾叔公……汕头今非昔比了,不少著名歌星来汕头开演唱会,小公园经过修缮后变得很美丽……”10月12日,“批信字字连血脉”侨批主题思政课上,汕头外马三小的学生魏诗芸写给新加坡曾叔公的侨批打动全场。
这封新时代“侨批”,不再诉说过往艰辛,而是传递家乡新貌与亲情牵挂。它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汕头百年侨文化的厚重篇章——多年前,潮汕先民乘红头船远赴海外谋生,侨批作为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合称,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与家乡经济、精神联系的重要纽带。
“近五年来,侨批文物馆从民间团体转变为市档案馆的组成部分,这为侨批的征集、收藏与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馆藏侨批实体已达9万余封,为全国之最。如今每逢周末假期,到侨批文物馆参观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不乏“侨二代”“侨三代”来寻根。
一封薄薄的侨批,既是这座城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也成为汕头培养下一代青少年、激活城市发展内驱力的重要抓手,成为汕头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迎头赶上、奋进新征程的文化底气。
振盛兴批局创始人曾仰梅的儿子曾益奋表示,侨批是“有温度的家族史、有风骨的诚信碑、有担当的家国书”。侨批的背后,是华侨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担当,侨批让宏大的家国叙事通过亲情乡情变得可感可触,是青少年前行的宝贵精神力量,也让传承更“接地气”。
事实上,这样的“接地气”的传承早就进入了汕头校园。近年来,“侨批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汕头遍地开花:从编写侨批主题教材,到组织学生走进侨批馆研学;从“行走的思政课”带学生探访侨批局旧址,到举办侨批写作比赛……2024年至今年9月,汕头已开展侨批主题活动超650场次,辐射全市约40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超30万人次参与。
此外,近年来,汕头还着力从政策机制、征集渠道、保护手段等方面入手,认真推动侨批征集、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制定《汕头市加强侨批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拓展侨批征集收集渠道,设立侨批档案管理数据库,积极地推进侨批档案抢救修复及数字化,依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团队,不断的提高侨批文化研究水平。
2023年以来,汕头市策划开展“汕头侨批出海计划”,成功赴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举办“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背景和文化展,并首次到中国香港、澳门的中小学校园举办侨批文化展示活动,呈现华侨先辈爱国爱乡、孝老爱亲、守信重诺、拼搏创业的感人故事。以侨批为载体搭起交流之桥、友谊之桥、合作之桥,更好地凝聚乡情乡谊、彰显文化魅力、赋能经济发展、增进文明互鉴。
今年9月,泰国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率领集团高层再度回到家乡汕头。尽管已年近九旬,他仍精神矍铄,行程满满地会见产业代表、当地考验查证项目,言语间尽是对家乡发展的牵挂。
“每次来我都有新发现、新体会,尤其是对纺织服装和玩具产业。”谢国民祖籍汕头澄海,此次回汕,他对家乡产业的变化印象非常深刻。他认为,如今的汕头玩具产业已不是粗放发展模式,而是能做无人机,还能结合AI与人对话,真正的完成了价值提升,“将来产业规模能比现在大十倍、几十倍。”
汕头玩具创意产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是全球玩具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近年来更向智能玩具、文创衍生品方向突破;纺织服装产业则集聚了从纺纱、织布到印染、成衣的全链条企业,是汕头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面对家乡的高品质的产品,谢国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汕头的服博会、玩博会办得很好,但别‘只展不卖’,要‘展销一块儿来’。汕头可以把展会搬到泰国暹罗天地,那里一天就有10万人流量,做成常态化展销。我对这两个产业充满信心,我还要向这些产业的企业采购,通过我们正大集团的零售渠道,把这一些产品带到全世界去。”
“谁比我们强,我们就向谁学,不光我来汕头,我还要拉上一批比我强的伙伴,一起来汕头投资发展。”谢国民表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人在产业链上找到工作,也让汕头的税收涨起来,让家乡人的日子更红火。